[停一停,想一想,才開口]
這副相片是哥哥首次用我的手機拍的,他要求為其心愛的火車拍照,我向來不願他們碰我的手機,但這個要求又幾有趣,就放手讓他接觸人生第一次攝影。誰知拍出來的相⋯幾讓我意想不到,構圖、佈局、對焦等都不錯,果然天生對車有較敏銳的觸角,又或許跟他無限畫車有關。但我還是忍不住嘲笑一下哥哥:下次能否等媽媽走開才拍照呢?
爸爸更說:等我想辦法改圖,執走媽媽對腳啦!
我們華人文化慣性先貶後褒,對孩子的教育更是習慣雞蛋裡挑骨頭,總是忽略孩子背後的努力,從這小事可見一斑。但我將這相片放上IG,有舊同事路過留言:
其實他很厲害,他將相片影到好似媽媽企係火車上面咁!
我讀到留言才會反省,原來我們沒有欣賞孩子的創意和角度,反而先批評,甚至雞蛋裡挑骨頭。
這又讓我想起最近一件事。
老三這陣子積極學習步行,我常愧疚沒有陪伴他教他學習步行,所以有一晚我趁放工有空,見他又想放手步行時,就積極鼓勵。豈料二哥竟然半路攔截,擋著老三去路。我不停嚷著二哥走開,但他不從,我一生氣就用力推開二哥,二哥就呆了。二哥呆了一分鐘,深呼吸抹一抹眼淚就裝作無事發生。正當我還未氣完,爸爸幫忙攬著二哥解釋媽媽的動作用意,我才意會到自己反應過大了,但面子掛不住仍嘮叨兩句才走開。
其實回想二哥只是想幫忙教老三學行,他正是擔當好哥哥的角色,我不但沒欣賞他的用心,更將自己對孩子的歉疚情緒無意間轉嫁在他身上,多無辜呢?
對孩子行為的看法很多時真是一線之差,角度不同,出來的表達差天共地,孩子接收了所得的也截然不同。
這些事情再次教導我要儆醒、慎言,對孩子的話真是要再三思量才出口,尤其是評論,再三考慮一下孩子的態度和出發點,他的表現跟自己期望不符未必是他做得不好,可能只是我們的期望不合理而已。即使真的「不好」,先欣賞肯定孩子的態度和努力才給意見,可以嗎?最愛孩子的爸爸媽媽(這句話是代孩子跟自己說的)